阅读历史 |

第 200 章(2 / 2)

加入书签

“哈哈,我以前是药厂的,干净惯了。”

这一听就是下岗的,狄思科问:“嫂子,您哪年开始卖早点的?”

“前年就开始卖了,那时候我们药厂搞下岗分流,我第一批就被分流了。不过,前年的早市还没这么热闹呢,你再看看现在,都成我们市里的一景儿了!”

“咱们早市上这些都是下岗工人嘛?”张茂年是南方人,吃不惯北方的咸豆腐脑,他尝了一口就放下了勺子。

“差不多吧,工人都下岗了又找不到新工作,不摆摊卖早点还能干啥?”

她刚下岗出来摆摊的时候,还觉得挺丢人的。

可是,时间长了,下岗的人越来越多,她也就没所谓了。

他们这里的人,未必舍得花钱买衣裳打扮,但在吃喝上从来不亏嘴,她出来摆摊卖早点,比正经上班赚得多。

唯一不足就是工作不太体面,让孩子在学校受了些委屈。

老板娘往狄思科脸上瞄了两眼,嘀咕道:“我瞧着你好像有点面熟呢。”

“哈哈,好多人都说我像个明星。”狄思科大言不惭道,“我这张脸还是有点明星相的。”

老板娘听他这样说,也就不再纠结,去招待其他客人了。

狄思科将自己那份早餐吃得差不多了,忽地听到隔壁桌提到了“粮机

() 厂”的话题,不由竖起了耳朵。

“听说后来公安都去了,才把人群疏散开,我看他们就是想不开。厂子要卖就卖呗,反正也不是咱的,卖了厂子就拿钱走人。”

老板娘似乎跟这两位客人很熟,给他们上烧饼的间隙,就怼道:“你们说得倒是轻松,卖了厂子以后,让大家喝西北风啊?”

他们这个年纪的工人,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每天在流水线上做重复的简单工作。

一旦离开了工厂,很难去其他企业再就业。

当初跟她一个车间的那些姐妹,有的摆摊卖菜卖水果,有的当保洁打扫卫生,还有去当保姆的。

也有人拉不下脸来外出讨生活,回归了家庭。

年轻小伙笑道:“人家朱大姐就是粮机厂的,去年下岗分流的时候,第一个主动报名分流了,现在摆摊卖早点,照样过得有滋有味。”

“她敢下岗,那是她男人有本事!要是大家都能拿20万的年薪,谁还在粮机厂里受窝囊气啊!”

朱大姐家的男人,长得不是一般的丑,年轻的时候,大家都说朱大姐是一枝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但那男人有文化,后来混成了粮机厂的高级工程师。

刚改革开放那会儿,广东老板来粮机厂挖人,给他开了5万年薪的高价。

可是,孙工对厂里有感情,一直没松口去赚大钱。

去年又有个合资公司的老板来挖人,开了20万的年薪,大家都以为他能在粮机厂死守呢,没想到,这回孙工竟然答应了,不但自己离开了粮机厂,连他爱人也买断工龄,离开了单位。

孙工先去南方工作了,留父母、媳妇和孩子在老家,每月的工资都按时打到媳妇存折上。

卖早点是朱大姐给她和婆婆找的营生,这婆媳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其他摊子五点就出摊了,这娘俩能磨蹭到七点才来。

跟他们这些靠摆摊讨生活的人不一样。

朱大姐跟婆婆一起推着三轮车过来时,就听见隔壁摊子的王桂妮又在跟人谈论她家的20万年薪,不由笑着问:“又在说我家老孙什么呢?”

王桂妮收了桌上的两个空碗,一边抹桌子一边打趣:“说你家孙工,看不上5万年薪,只有20万年薪才肯出山。”

“我家老孙还真不是为了20万年薪才离开厂子的。现在的20万能跟82年的5万比吗?”朱大姐呵道,“我家老孙要是重利的人,早十几年前就去赚那5万年薪了!”

大家仔细想想,觉得朱大姐这话不无道理。

82年那会儿全省也没几个万元户,5万就更少见了!

那时两三千块就能在省城买楼房,现在的两三万都不够用。

“那孙工怎么突然就从厂里辞职去赚20万了?”王桂妮问,“因为厂子效益不好么?”

狄思科和张茂年听得出神,也望向朱大姐,等着听她的答案。

“厂子效益早五年前就不好了

,我家老孙一直留在厂里想办法,从来没想过抛下大家自己去过好日子。”朱大姐想了想说,“算了,反正现在已经闹成这样了,我跟你们说说也没什么。”

她也听说粮机厂职工围堵南方客商的消息了。

厂子变成如今这幅样子,她心里也很不好受。

“粮机厂这几年的技术确实有些落后,老孙他们这些搞技术的考察过市场以后,找到了一个新项目,只要这个项目研发成功了,有很大机会让粮机厂扭亏为盈。当年的老厂长非常支持这个项目,给老孙他们拨了一笔钱搞研发。”

“大家都知道,技术这玩意儿说不准,遇到一个技术瓶颈可能几个月甚至几年都闯不过去。当时老孙他们就遇到一个瓶颈,研发进度比预计的晚了半年。厂里那年改制,老厂长退休了,换了许厂长上来,可是许厂长觉得他们这个项目拖得太久,虽然研发了出来,但其他厂已经抢占了市场。厂里再跟风投产恐怕要亏损,所以就叫停了这个项目。”

众人默默颔首,市场的变化确实很快,今年流行这个,明年流行那个。

这事谁也说不准。

“我家老孙当时特别懊恼,觉得是他没带好队伍,要是能早点把新产品鼓捣出来,现在可能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王桂妮宽慰道:“这有啥办法呢,就跟孩子做算术题似的,不会就是不会,愣憋也憋不出答案啊。”

“我也是这么跟老孙说的,这都是命!”朱大姐的语气陡然一转,气愤道,“谁知道事情根本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那姓许的口口声声说产品已经过时了,不让粮机厂投产。但是厂里的业务员却偷偷跟老孙说,在隔壁市里有个刚成立的私营粮机厂,在生产我们这种产品!那私营厂的老板,就是姓许的大舅哥!”

“啊——”

所有人都没料到会有这个结果。

这不是损公肥私么!

“老孙为这个新产品耗费的两年心血,就这样被人窃取了。我家老孙算是被厂里伤透了心,正好那时候又有人上门来邀请他,他不想在厂里受气,也就答应了。”

老孙咽不下这口气,临走之前,还将搜集的证据交给市里,把姓许的给告了。

老孙跳槽没多久,那姓许的也被撤了,换了孟铁头上来。

看昨天厂门口那情况,孟铁头干得也不咋样。

被职工骂的够呛。

不过,孟铁头还知道给职工寻找出路,比那姓许的强点。

*

从早市离开,回到招待所以后,狄思科二人也将孙工的遭遇分享给了其他组员。

“年薪20万的工程师,也算是厂里的无形资产,”狄思科遗憾道,“孙工这一走,粮机厂的技术力量被削弱,厂子更卖不上价了。”

“确实。”曾琴颔首,“粮机厂的情况其实很具有代表性,很多国企改革的过程中,都有类似问题。”

“但是,假如,我是说假如啊,”张茂年强调一遍,才继续说,“假如咱们帮

粮机厂解决了眼前危局,帮他们想办法成功进行产权改革。这种办法其实也未必适合其他工厂,企业之间的个体差异太大了,只要有一点不同,结果就可能南辕北辙。”

所以才说企业领导的个人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大海航行靠舵手嘛。

组员们一时都有些沉默。

作为调研组,他们只能从旁观察、记录、总结经验,并不能上手去操作。

即使让他们亲自上阵了,也会像张茂年说的,解决了这一个,下一个又不知要如何解决。

在一片沉默中,狄思科忖度着开口说:“企业内部的问题盘根错杂,咱们一时半会儿捋不清。这次调研既然是针对产权改革的,那咱们就将目光聚焦到产权改革这方面,不要被其他事情分散了注意力。粮机厂目前最大的矛盾是什么?”

曾琴说:“职工对领导层缺乏信任。”

粮机厂的具体估值是多少,他们无从得知,职工也不知道。

但南方老板给出的2100万收购价,让职工们觉得这是在高价低估。

大家不信任厂领导和这个客商。

“粮机厂的情况看起来复杂,其实主要矛盾就是这个估值的问题。”狄思科摸着下巴说,“之前厂领导也有一些让人诟病的操作,但大家都忍了,唯有这次,工人的情绪一下子爆发出来,将厂区围堵了。”

满春华说:“昨天确实是粮机厂这些年的第一次。”

“所以嘛,大家就是对这2100万的估值存疑,职工们觉得集体资产被贱卖了。”

前几年改制的时候,粮机厂给职工们配了职工股,只要粮机厂赚钱,大家就能跟着分红。

可惜这些年粮机厂一直在亏损。

满春华赞成道:“产权改革要把好资产评估这一关,粮机厂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好。”

“资产评估由谁来做,非常关键,厂领导评的,职工不信。市领导评的,有些人也会存疑。”狄思科建议道,“资产评估这件事,需要一个权威机构来做。北京那边产权改革进行得很早,但这些年并没有闹出大规模上访的事情。在资产评估这方面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张茂年问:“那边是由哪里评估的?”

“市产权转让中心,专门做国企改制业务的。”狄思科介绍道,“市里没怎么宣传这个产权转让中心,应该也在摸索阶段。但所有要进行产权交易的国有企业,都需要将国有产权在这里挂牌上市,评估工作也由这个单位来完成。”

满春华说:“我们省里还没有这样的产权转让中心。”

“支书,”狄思科笑望向满大姐,也看向其他组员,“咱们这次调研要不要来一把大的?”

满春华对他接下来的话,已经有了猜测。

不由在心里感叹,狄思科虽然年轻,但是眼光是有全局性的。

狄思科接着说:“咱们这次的课题报告是跟产权改革有关的,必然也要介绍产权转让中心。咱们要不要跟省里联系一下?东北的国有企业比较密集,设立产权转让中心,集中进行资产评估,最起码在评估这方面,可以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即使不能阻止国资流失,但也能尽量减少流失。

“你想建议省里成立省产权转让中心?”满春华对此是认可的,但是,“咱们调研时间有限,未必能看到效果。成立一个新单位,可不是几句话的事。”

“成立新单位麻烦,但搞个试点还是简单的吧?”狄思科狡黠笑道,“可以让粮机厂来当这个试点单位嘛,反正他们正好要搞产权改革。”

几人相互交换着眼色,同时心想,就是不知道粮机厂的孟铁头敢不敢搞这个试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