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百万贯(2 / 2)
他赶紧又斟一杯羊羔酒,向种建中举杯:“彝叔兄,请!”
种建中狐疑地看看兴致盎然的明远:怎么这家伙这么高兴呢?
他突然想到,明日自己去上衙,这小家伙……是不是就没人管了?
明远:啊对对对,从明日起就没人管着我花钱了!
*
离开琼林苑的时候,明远找来史尚,低声吩咐一二。史尚便去了。
第二天这位“百事通”管家前来回报:“明小郎君,城中的刻印坊都一一问过了,没有一家的店东是愿意出让的。”
明远倒是没想到这个结果,惊讶地问:“汴京城里的刻印坊……生意都很好吗?”
为啥这流程走起来和长安那么不一样呢?
史尚笑着道:“确实……都还可以。就算是有些刻印坊盈利不大,但也多半是祖产,轻易不愿卖掉的。”
明远一时便起了好奇心,告诉史尚:“我和你一起去街面上看看,你指点我哪些是刻印坊印制的。”
史尚当仁不让。两人便在汴京街头上走了一圈。
明远看到史尚指点给他看的东西时惊呆了:“小广告?”
史尚挠挠头:“这叫小广告吗?”
他随即释然:“郎君来自关西,不同的物事在各地有不同的名字,这事也是常有的。”
“本地管这叫‘仿单’,通常是夹在货品里一起送出来的。”
明远看着他手中的那张“仿单”,只见最上方印着一行大字“刘家功夫针铺”,中间是一个“白兔捣药”的图案,图案两侧标注“认门前白兔儿为计”,这是在为购货者指明方向了①。
再向下看广告词:“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若被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明远不懂“兴贩”和“加饶”的意思,问了史尚才知道,“兴贩”就是批发的意思,如有批发,便能打折。
这张仿单表面有折痕,看起来像是包在盒子外面的。大约这店铺出售盒装的细针,然后将仿单裹在盒子外面。
当然,这仿单也都能是放在贩卖布匹布料,甚至是香粉胭脂的店铺里,主顾购入货品时顺手将拿上一张——算是“联动营销”?
明远在史尚的指点下,看了不少类似的仿单,有药铺、家具、镜子、雨伞……各种品类。
难怪这汴京的刻印坊不愁没生意,没有一家愿意出售的。
“史尚,你知道这仿单是用什么版印出来的吗?”
明远存心考考身边的这位“百事通”。
史尚则胸有成竹地回答:“有的是铸铜版,有的是雕木板。”
明远给了史尚一天的时间去了解汴京城中的刻印生意,史尚也利用这一天时间,跑遍了所有的刻印坊,成为汴京刻印界的“百事通”。
明远点点头,对史尚的表现很满意。
他想了想,接着问:“我如果要自己办一间刻印坊,需要准备什么?”
史尚惊讶地张开了口,却一时没能说出话。
明远想要买一家刻印坊不成,马上就转变思路,想要自己办一间刻印坊。这样跳跃的思维是史尚万万没料到的。
但史尚马上调整过来,略略思考,就回答:“您需要有经验的刻印匠人,要有一间足够大的院子,有至少一名管事,能够充当账房的。另外您需要有上门来刻印的主顾……”
“主顾?”
明远闻言一笑,心想:苏轼不就是一个大主顾吗?
史尚见明远的表情,知他胸有成竹,便不再多说。
“需要官府核准吗?”明远又问。
史尚不愧是“百事通”,对此非常确定:“不必,只是开业需要在开封府备案即可。”
“那就好,”明远笑着点头:“你去物色院子和管事。刻印匠人那边,我来想办法。”
*
明远早在来汴京之前,就想过要把京兆府的刻印坊搬到汴京。
但京兆府作坊那里,工匠们多是本地人,拖家带口的,不便离开。再加上刻印坊的生意已经上了正轨,明远也不好强求,只留了话,说是向来汴京的话就来,到京城就上牙行打听他。
此外,明远拜托了与东南一带有生意往来的绸缎庄掌柜,托人寻访毕昇。
他不记得多少毕昇生平,甚至不知道毕昇现在是否在世。茫茫人海中,仅凭名字和职业寻人,就好像是大海里捞针,权且试一试。
谁知明远下定决心要自己办刻印坊的第二天,有人找上了门。
“郎君,门外有一人,自称姓毕,求见郎君。”
随宅院一道“租赁”而来的门房姓万,明远跟着宅院里的其他人一道,喊他“老万”。
明远点点头,要老万将人引进来。
“见过明郎君。”
进屋的是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颇有风霜之色,两鬓已经花白。
明远连忙上前,与来人见礼,问起对方的姓名,来人答道:“老汉名叫毕文显。听说明郎君在寻访先祖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