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98 章(1 / 2)

加入书签

事实证明,当皇帝不要脸起来,他就是无敌的。

无论朝野中如何议论,宗室中如何反对,反正胤禛就当不知道,利利索索地把他十六弟出嗣给庄亲王,让亲弟弟占住了这一支宗亲族长的位置。

期间,还有人来劝他,如今先帝去世不到半年,就把亲儿子出嗣,这是不是不大好啊?皇上您是至纯至孝之人,也要考虑一下先帝在天之灵会不会不高兴啊。

胤禛表示你一个外人,居然还管起我们老爱家的事儿了,没有人比我更懂我皇阿玛!

先帝肯定不会生气的,说不定百年之后,还要夸我是个好儿子呢。

胤禛的自信来源于,康熙也曾经有过把儿子出继的想法,只是未能成行罢了。

康熙的七皇子,如今的淳郡王,胤祐,当年生下来的时候便天生有些跛脚。

当时康熙拢共也没几个健康的儿子,宫里的孩子死得太多了,想想都吓人。

胤祐虽说有些不好,但哭声响亮,吃得多睡得沉,眼看着是个能养住的好孩子。

还年轻心软的康熙也颇为不忍,很是为这个孩子发愁。

这孩子将来必定是上不得战场的,没有战功,便没有好的爵位,天生比兄弟们低一截,这将来如何才好呢?

康熙的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弟弟隆禧,隆禧是顺治皇帝的第七子,也是最小的儿子,康熙十三年的时候,册封纯亲王,但他身体不好,到现在也没有子嗣,于是康熙就想着,干脆把胤祐过继给弟弟隆禧,这样一来,纯亲王府后继有人,胤祐也有了前程。

但是还不等康熙下令,纯亲王便发了急病,康熙亲自去探视这个小弟弟,召来御医为他诊脉,但终究不治而薨。

还不等康熙提出把自己的胤祐过继给弟弟,纯亲王侧福晋有了喜脉。

这个节骨眼上,康熙倒不好说了,于是事情就搁置下来。

随后,遗腹子富尔祜伦出生,既然有了亲生儿子,康熙便彻底打消了这个主意。

但世事无常,富尔祜伦在虚岁两岁的时候就夭折,纯亲王府绝嗣,封爵废除。

既然有这么个前情,胤禛把弟弟出继那是一点心理压力都没有,也不管底下人唧唧歪歪,只给了博果铎的侄子一个贝勒安抚一下完事儿。

李盛想起历史上乾隆好像也干过这种事儿,他的皇六子永瑢,被过继给了慎靖郡王爱新觉罗允禧;皇四子永珹,则被过继给了和硕履懿亲王,爱新觉罗允祹。

嗯,把亲儿子派出去,继承王爵收拢财富顺便归拢旗籍人口,起码在这件事上,可以说祖孙三代都很有默契,这事儿干得很顺手。

四月里,怡亲王胤祥总理户部,而同时,胤祥还是总理大臣,参与国家议政,甚至,内务府里也还管着一摊子事儿,可以说是事务繁多。

胤禛也觉得他十三弟真的好辛苦他好心疼,于是大手一挥,给他的儿子弘昌封了个贝子。

新帝登基,兄弟们都把名字中的

“胤”字改为“允”字,胤禛还特地不让胤祥改,抒情一点说,十三王爷,那就是万岁爷的例外和偏爱啊!

但是,偏爱越多,责任越大,胤祥的事儿实在是太多了啊。

于是,聪明机智的怡亲王掂量了一下兄弟们,打算找个人来给自己帮忙,左看右看,他把老十七允礼推荐给了他四哥,说老十七“为人朴实谨慎,品行卓然,一心为君为国”。

胤禛很给面子,十三弟,我百分百信任你,你说他好,那他肯定不错。

于是,胤禛很快就下诏册封十七阿哥为果郡王,着管理正黄旗、镶蓝旗事务,还赐了白银一万两。

次年八月,祭天地社稷,胤禛不想派皇子去。

当年康熙早早地立了太子,但同时,也立下了靶子,当年的胤礽之祸,一半在他自身,另一半,就在旁人的趋利之心上,很多时候,是他身边的大臣逼着他催着他走到了那个处境。

胤禛对弘晖很满意,但是,正因为属意于他,胤禛才想保护弘晖,不想让他落到当年的废太子的处境。

太子一立,兄弟,便成了君臣,他当年是胤礽的臣弟,深知君臣名分能让兄弟之间产生多大的隔阂,虽说弘晖与弘时他们和睦情深,但胤禛不想赌。

未免重蹈先帝覆辙,胤禛在八月甲子,召王公大臣,当面下旨道:“储位,实乃千秋万岁社稷江山之大事,非仓促之间一言而定。”

言下之意,他目前没有立太子的打算。

也因为这个缘故,八月里的祭拜大礼,胤禛哪个儿子都没派去,反而把刚上位的十七弟允礼派去干活儿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