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 章 农耕帝国4(1 / 2)
【关于东汉这些豪强庄园主的生活,可以从一本书里看出,这本书就是《四民月令》】
【这一本书是河北崔氏的崔寔在朝为官时期写下来的,写得是一位豪族世家之子对于庄园昔日繁荣景象的怀念,里面详细记录了包括春小麦、冬小麦和大麦等麦作的时令、耕作技术等。】
混在朝廷官员中看天幕的崔寔猛地抬头:???
他随便写写的回忆日记,竟然还能流传到后世?
而且竟然不是因为崔氏,是因为小麦?后世就没人关心一下崔氏吗?
【为什么是怀念呢?】
【因为写这本书的时候,东汉已经进入了末年】
【东汉末年连续五位幼帝,最小甚至才3岁,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献帝好歹活到54岁后病死,已经算末年最长寿的皇帝了。】
刘秀刚听到天幕提他与阴丽华的往事,正尴尬着,因为此时的皇后还是郭圣通,还没废后。
他看着郭圣通瞬间眼眶一红,哭着喊道:“陛下!”
刘秀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郭圣通给他生了四子一女共五个孩子,阴丽华的儿L子才刚出生还小,取谁舍谁都是左右为难。
结果立刻听到了末年的事情,刘秀瞬间崩溃。
原本还在头疼南阳旧部与河北旧部的大臣如何平衡,郭圣通和阴丽华该如何废立,现在听到连续五位幼帝,什么如何抉择都不是事,如何让江山稳固才最重要!
“皇后之事稍后再议,朕先与大臣商议一番农耕之事。”刘秀逃命似遣退后宫诸人,召集大臣商量政事。
天幕既然单独在讲农业时提到东汉,东汉亡国没准与农耕有关。
正商量着,天幕开始继续讲述东汉。
【曾经,豪强庄园帮助刘秀得到天下。
东汉32位开国元勋种,“世为著姓”和世代为官者就有13人,出身自南阳、颍川、河北的有27位。刘秀的第一任皇后郭圣通出身河北郭氏,第二任皇后阴丽华出身南阳阴氏,刘秀也是出身南阳。】
【此时的经济政治重心已经东移,在南阳、河北两地豪强的政治影响下,刘秀最终定都洛阳,起于关东的豪强庄园主们,开始继续建立属于他们的统治秩序】
东汉,刘秀的脸色变幻莫测。
天幕这话的意思,莫非是成也豪强,败也豪强?
他的东汉亡国,与关东豪强庄园主有关系?
嬴政脸色平淡:“不是分封诸侯,被诸侯割据领地,就是赏赐功臣,被地方豪强把持大权。这刘家皇帝,看来也不过如此。”
大秦的皇帝哪怕一开始被太后被外戚掌权,哪一位不是夺回权利大权在握?
嬴政看向扶苏:“看到了吗,大封诸侯或者大封功臣的结果。”
扶苏想起自己曾经支持过的分封制,不由越发佩服父皇,恭敬一拱手:“还是父皇英明。”
扶苏的老师淳于越此时有
些尴尬,
他是很明确的支持分封制,
可是天幕已经讲过很多后世的七国之乱等各种分封制导致的恶果,又听到分封制,完全当做自己没提过这个制度,对后世的制度很好奇:“只是不知道后世是用得什么制度。”
【但是,豪强无限扩张的结果,就是百姓民不聊生,国家摇摇欲坠。】
【豪强地主和他们的庄园庞大到可以连绵数百栋房屋,豢养数以千计的奴婢、数以万计的徒附时,贫民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土地,重新走上刘秀走过的老路——揭竿而起。】
【西汉末年,有赤眉军,东汉末年,有黄巾军。】
【西汉末年,赤眉军喊:“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东汉末年,黄巾军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老刘家最终面临了同样的困境】
李世民听到这里沉默下来了。
两汉有地方豪强,大唐有世家大族。
关陇世家历史悠久,百年大族连他这位天子都不看在眼里,想跟世家联姻都被嫌弃李家有鲜卑人血脉。
世家势大根深,有着“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皇帝”的说法,王朝的更替在世家的眼里,不过是头顶上的皇位换一个人坐,大臣为谁效力不是干活。
他们作为地方势力,帝王想要天下稳定,少不了拉拢他们。
但是对帝王而言,这样的地方势力如鲠在喉。
现在只是膈应着,担忧着分权,到了帝王掌控无力的时候,世家就会成为亡国的重要因素,揭竿而起,改朝换代!
但是这些世家也都是陪他打天下陪他玄武门之变的功臣,他该如何控制世家才好?
不知道后世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学习学习。
正想着,衣袖突然被长孙皇后扯了扯,李世民回过神来,看到长孙无忌无语地看着自己,大臣们齐齐眼神诡异地盯着自己。
突然醒悟:刚刚,他好像把心里话说出来了!!!
【我们曾经唱着歌“东汉末年分二国”,也看着影视剧和小说里的《二国演义》,但是要穿越到二国还是谨慎点】
【又是天灾又是瘟疫又是战乱,可能穿到豪强庄园里勉强才能活下去,至于百姓,谁知道能不能活到明天】
【二国两晋南北朝,乱世之中,当晋国八王之乱忙于内部争权时,五胡南下,彻底倾覆了汉家江山,人口锐减】
曹操猛地一拍大腿:“东汉末年分二国,天幕之前提到过二国时魏蜀吴,那这晋朝又是哪里来的?”
现在的势力哪里来的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郭嘉痛饮一壶酒,喝完把酒壶狠狠砸在桌案上,“魏蜀吴二国争锋,最后尽归于晋也就罢了,竟然让胡人趁机南下,这晋真是废物!”
【汉朝巅峰时期人口6000万,过了半亿,到二国时期只剩下2000万;】
【在五胡乱华的135年里,北方汉族最初的人口数量大约为1200万人,冉闵花了二年时间灭掉羯赵
政权时,北方汉人却不到400万人。人口锐减了二分之二。】
【不过这个数据并不准确,据说当时有大量的黑户,被豪门大族隐匿起来。但这样的黑户哪个朝代没有呢?就说汉唐最盛世时期没有吗?】
刘彻坐不住了,从巅峰时期的6000万人口到400万人口,这个差距是个正常皇帝都坐不住。
“主父偃,你之前想说什么来着?大胆说。”
主父偃献上早就准备好的奏折竹简:“陛下,臣有一则‘推恩令’,请陛下一观。”
刘彻早有准备,从他屡屡试探削藩、主父偃屡屡表示投诚时,刘彻就知道,这主父偃早已有所准备。
当看到竹简上的“明谋”时,刘彻不由大声叫好:“哈哈哈哈哈,好!”
刘彻把竹简往桌案上摊开,直接开始命人誊抄拟旨:“准了!就按你的意思做!来人,宣推恩令于四方诸侯!”
至于大臣们想反对,是如何再唇枪舌战,主父偃如何一一反驳,刘彻的态度已经说明一切。
朕心意已决,反对也无用。
再反对,朕不介意再换一个丞相!
.
大唐时期,李治和武曌单独在后宫的后院里,院中摆着美人榻,李治有些虚弱地躺在榻上,武皇后坐在榻边伺候。
李治的头痛病又犯了,最重要的是,他的视力受到病情影响,已经越来越模糊,视物不清。
李治难过地拉着皇后的手:“皇后,朕如今身染重疾无药可救,世家的事就交给你了。”
原本因为天幕说过武氏自立为女皇,李治心里有过芥蒂,现在也渐渐被抛到一边。
只要后世子孙还是李家血脉,还是大唐江山,武氏想当就当吧,就跟太后一样,当完皇位不还是回到他俩儿L子手中。
武氏让李治躺在自己大腿上,给他温柔的揉着太阳穴缓解疼痛,声音不疾不徐:“陛下,天幕这样的奇迹都出现了,一定能为您带来长寿奇迹。”
李治闭着眼睛,看似漫不经心声音带笑着试探:“朕还以为你希望早点当女皇。”
“若是有陛下在,哪里需要我一个人吃苦。”武曌声音故意带着几分调侃,“现在大臣骂我时可是连陛下你一起骂,陛下若是走了,就没人陪我挨骂了。”
“哈哈!”李治真心一笑,想起天幕说过后世大臣和文人对武氏的各种造谣诋毁,的确,自己走后,武氏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做法没少挨骂。
至于现在就没骂吗?
从大臣们动不动怂恿他废掉武氏就知道,肯定有。
李治并不意外大臣们当面谴责皇后,背后肯定也在骂他□□薰心,被武氏迷得团团转,又是迎先帝后妃入后宫,又是为她废后立后。
但是从天幕说出武氏的功绩和所作所为,李治越发坚定要保武氏,就要继续用武氏完成自己没完成的打压世家、广纳寒门子弟入朝为官。
每多一个黑户,就意味着少一位给大唐国库纳税的劳
动力。
但是劳动力依然被奴役着,依然要辛苦种地纺织,只是他们的劳动成果都被世家大族给霸占了。
如果继续放纵下去,就会变成东汉末年那样,肥了世家,穷了国家。
百姓穷到没有地种,又哪里来钱交税?
没人交税,国库从哪来钱打仗和维护国家稳定?
世家大族大部分属于特权阶级,可是完全不需要交税的。
李治虚弱地吐了一口气,喃喃说着,是说给皇后听,也是说给自己听:“就这样吧,你就这样吧,这样就很好了……()”
“?[()]?『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华夏进入了南方水田主导时期】
一连串的国耻,让帝王们即使已经听过一次,还是免不了心脏抽痛。
李治闭着眼睛道:“现在长安的粮食已经不够用了,需要通过漕运从扬州等江南之地补充稻米。可惜这样的成本太高,损耗太大。”
武曌微微颔首,她知道,李治在告诉她粮食不够,也是在提醒她,粮食的问题得由她来解决。
“有天幕在,陛下多活些日子,解决了再闭眼。”武瞾拉着李治的手贴在自己脸上,眼里带着不舍。
尽管两人有过猜忌,有过互相忌惮,有过彼此试探和互相防备,但最终,也还是有剪不断的夫妻之情。
李治轻轻拍了拍武曌的手,微微笑着,最终什么都没有说。
【唐朝时期,有了一则谣言:说小麦有“热毒”,吃了会生病甚至会死人。甚至当时的医书里也有记载。】
“这是不是跟豆饭一样,没煮熟?”秦汉时期的百姓没觉得这是多大的事,豆子没煮熟也是有微毒。
只要能吃,他们饥荒时期连树根连泥土都吃,既然是一种主粮,煮熟煮烂了吃不就行了。
【事实上,这是人们对于新事物的忌惮,受限制于时代水平的局限导致的认知错误。直到唐朝政府颁布《新修本草》,才让人们接受,小麦无毒】
【因为小麦种植普遍,石磨被发明。小麦粉能做出各种各样的美食,也反过来促进了小麦的大力种植】
天幕放出各种小麦美食。
黄澄澄的小麦被投入石磨中,被石磨磨成面粉,然后过筛,面粉柔软而细腻,看起来就好消化。
再把面粉里加上水,搅拌,揉面,揉成一个表面光滑的面团,就开始有个各种各样的发挥。
直接切成条或者削成片下到煮沸的水里是面条,揉成团放进蒸笼里的是馒头,裹上一点肉馅或者青菜馅的再蒸是包子,揉成扁扁的圆形或者鞋底形状贴在
() 热锅边烤的是饼子……
“咕!”
天幕下,百姓们看着觉得自己都看饿了。
“这面粉真好!看起来做啥都好吃!”
这还是有发褐色的粗面做得面食,等放到后世精细白面做得水饺、花式馒头、花式点心,帝王们也心动了。
“看起来竟然比大唐的美食还好吃,这后世定然更加繁荣。”爱享受的李隆基被馋到了,看到大臣们同样馋地直喝茶水解馋,哈哈一笑,让太监去吩咐御膳房传膳。
既然是看美食,还是一边吃一边看好。
.
“大清这些都已经有了,不缺美食。”玄烨算是帝王里最为淡定的。
明朝末年,外来的玉米、红薯、土豆等都已经普及,但是崇祯末年又是小冰河期又是鼠疫,大明人并没有享受到多久新农作物。
反而是清军入关后,享受到了明朝没享受到的美食,清朝人口暴增除了康熙、雍正、乾隆二人连续的取消丁口税、摊丁入亩和取消开垦新田地的税务,更重要的就是高产量农作物可以养活更多新增人口。
【大唐盛世时期,已经有了自然环境恶化的危机。】
【关中地区作为中心城区,人口大量增加,也导致小麦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张。而小麦虽然属于旱地作物,不如水稻那么需要水,但是相比粟,耗水量要多两倍。】
【持续性的开发,让关中地区土地开发过度,森林加速小时,天然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这里也有贵族大兴土木开采林木的原因,从隋炀帝大兴宫室开始,每一位皇室贵族砍树的时候都没有守护森林的环保意识,还不如老秦人】
天幕放出了现代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当中出土的秦简,竹简上有部分大秦律法,其中《田律》就记载着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环保法”,简中规定:
春天不得乱砍乱伐树木;不能私自堵塞河流;不到夏天不得燃烧秸秆作为肥料等等,并且明确了对于违反规定者的惩罚。
李世民有些委屈:“大唐的律法也有规定,世家不遵守不能怪律法。”
从周朝以来,各朝各代的官府就有设立“虞”部来管理生态环境。
大唐同样如此,大唐的虞部的任务主要是五项:一为京城街道绿化;二为掌管山林川泽政令;二管苑囿;四管某些物资的供应;五管打猎。
但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别说贵族肆意破坏,就李世民自己的儿L子李恪曾经因为和乳母的儿L子在郊外纵马打猎玩耍,踩踏毁坏过庄稼。
李世民起初想把责任推到乳母之子身上,被大唐时期刚强的大臣直接骂了,李恪这才被夺封二百户。
此时听到李世民只说世家不提自己儿L子,出身世家的大臣们:盯——
长孙无忌及时出来:“陛下,臣等会约束自家子孙,立下家法约束后世子孙不得乱砍伐山林。”
李世民欣慰地看向长孙无忌:还是大舅子可靠!
有了长孙无忌带头,房玄龄也说道:“陛下放心,天幕既然明确告知了砍伐山林会让土地开发过度还会影响土壤肥力,大家会更注意的。”
李世民想想也是。
世家大族为什么要兼并土地,当然是要更多的田产种地。
地如果不再肥沃,占去了也没用。
只是想想历史上原本的轨迹,可能是世家大族们一边肆无忌惮地砍伐树木造成土壤肥力流失,一边大力占土地让百姓流离失所,最后给大唐的皇帝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李世民就眉心直跳。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水渠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汉武帝时期修建的水渠因为常年无人维护相继失去作用,龙首渠、清明渠等渠道相继干涸。当然,这也有工程本身的问题,龙首渠作为地下渠,一直没能解决塌陷的问题】
【水利工程失效,当天灾到临更加无力维修】
汉朝时期,董仲舒听到龙首渠有问题连忙上谏:“陛下,龙首渠作为地下渠,有塌陷的危险,需要及时去修缮。”
郑当时作为天幕提到的有了名字的大臣,此时扬眉吐气,大胆许多:“人工渠道都需要及时疏通,放弃不管再好的渠道也会堵塞。”
主父偃不走寻常路地刺道:“没有什么工程是一劳永逸的,天子圣明自然能管到,天子昏庸连大权都旁落了,怎么管?贪官污吏只顾着自己贪污,谁去管?”
大臣们齐齐侧目:你很大胆,你自己也是贪官污吏的一员。
刘彻忍不住也看向主父偃,自己反思:最近是不是脾气太好了,让主父偃敢当面质疑天子起来?刚刚用了他的推恩令就这么飘?
主父偃挺起胸膛任由众臣大量:
我嘴贱,我到处得罪人,但是我不贪不污,坦坦荡荡,清白做人。
【汉朝时期,旱灾平均7.1年发生一次,水灾平均22.7年发生一次——这是整个大汉,不是倒霉催的汉武帝时期;】
【唐朝时期,旱灾平均2.37年发生一次,水灾平均3.37年发生一次。】
倒霉催的刘彻:“………………”
他在位时几乎是年年天灾,换成整个大汉原来隔这么久才发生一次,他都不知道是该庆幸其他朝代天灾没这么频繁,还是该无语自己真是生了个好时机。
刘询同样是又想同情又想笑:“辛苦皇爷爷了。”
虽然对皇爷爷时期的百姓该同情,但是对皇爷爷,他本就有那么一点怨念,还不允许他嘲笑一下吗。
听到他们后世天灾都没那么频繁,刘询心里的天平迅速歪斜:
还是辛苦皇爷爷吧,他们子孙没皇爷爷那么厉害,安安稳稳就挺好。
【当朝廷南迁,北人南下,迎来了新的主食——水稻】
【但是并不是一开始水稻就很好种植的】
【大家知道,华夏文明起源地是黄河流域,封建王朝起初定都得中原之地都是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比如国都都是在长
安洛阳之地。起初的文明也是以北方中原文明为主,
南方还属于一片蛮荒。】
【尽管长江流域的先民很早就驯化了水稻,
在九州大地的一南一北出现了农作物的分化,但是水稻的种植技术很长一段时间停留在“火耕水耨”的技术层面】
长江流域,一群衣着简陋的农人正在田间放野火。
其他人看到也没有阻拦,更没有慌张,大家都在放着放野火。
“天幕说得火耕水耨不会是我们吧?”等待野火把田间野草烧完的空隙,农人站在远处聊着天。
皮肤粗糙的农人摘下草帽扇了扇:“我们先放火烧草,再下水种稻,听起来确实像‘火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