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吴王领衔下注豪赌,勇者全跟!(1 / 2)
第260章 吴王领衔下注豪赌,勇者全跟!
这位蓝翎侍卫是乃上三旗子弟,参与过准噶尔之战,还有金川二次战役。??? ????????.???? ???
小心的解释道:
「绿营兵不堪战,是相对于八旗精锐丶准部骑兵和西南蛮兵而言的。对付一般的刁民义军,绿营兵绰绰有馀。」
「有道理。那全天下的绿营皆如徐州镇这般悍勇吗?」
侍卫见周围没人,乾脆大胆说点实话,争取新帝上位后还能记得自己。
「回王爷,徐州镇在大清绿营当中属于战斗力靠前的,大约能和陕甘绿营一较高低。」
「哦?」
陕甘绿营兵能打,永琰也是早有耳闻。
「王爷需知徐州府乃兵家必争之地。这地儿从三国到大清没过几年安生日子。徐州人的骨子里就透着悍不畏死,属于出强兵的区域。」
「那江南呢?」
「那是出士子,出商贾的地方。天下状元,半数出自江南。那边的兵太文弱了。」
永琰突然开口道:
「本王有些明白了,民风彪悍的地方才出强兵,文风儒雅的地方出士子。」
「王爷英明,一语道破天机。奴才佩服。」
「你叫什麽?」
「镶黄旗,叶赫那拉氏,塞那图。忝在御前任蓝翎侍卫,值守隆宗门已2年。」
永琰在黑暗中,幽幽冒出一句:
「本王记住了,掌灯回营吧。」
「嗻。」
……
江南,
商务副大臣福成召集了丝绸行业的大户召开秘密会议。
列席旁听的还有天成元的一位面生夥计,他负责充当刘掌柜的耳朵。
「本大臣长话短说,召集各位到此就一个目的:炒生丝。」
安静的会场瞬间成为了菜市场,虽然早有耳闻,可还是觉得有些疯狂。
前段时间吴王的人斥重金大肆买入生丝,金额高达50万两。
作为生丝主产区湖州府南浔镇的丝商们,私下早就传的沸沸扬扬。
不过,吴王并未仗势欺人。
公平交易,没有不配合的道理。而那些生丝实际上并未挪窝,依旧放在南浔镇的仓库内。
「事到如今。诸位肯定瞧出来了,王爷是要和北边争天下的。」
「龙起江南,可是上千万江南人的福气。」
众人连忙恭维,一通表忠心。
「吴王殿下很重视商业,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重视。」
「你们面临的是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跻身帝国话事人的难得机遇。诸位商界同仁若是没抓住这个机会,怕是要遗憾三代人。」
最后一句话过于震撼,
在场的上百人都愣住了,忙着消化这句话。
「福大人,需要我们做什麽?您就吩咐吧。」
……
「好。」福成猛地站起身,「拿出你们至少一半的资金,购买所能买到的一切生丝。这一局,王爷和诸位共进退,共享利润。」
为了添把火,他又补充道:
「本官代表王爷再次投入100万两。诸位,还犹豫什麽,大胆跟进吧?」
一名松江府朱家角镇的商人,突然起身拱手道:
「大人,如果我梭哈,赌上全部家产会怎麽样?」
福成哈哈大笑,指着他说:
「那你,用不了一两年就会成为朱家角镇的首富。或许在整个松江府都能排的上名号。」
这名商人兴奋的嗓音都带上了微微颤抖:
「赌了。」
这名徐姓商人在朱家角镇做丝绸棉布生意,属于当地的末流商人。乃是从浙江宁波府迁居而来,他是第一代,因而有些被排挤。
这一次他既是福成的托儿,也是真正的想冒险赌一把。
喊出梭哈这句话之后,他就没有退路了。
回去之后他就会腾出所有货物丶出兑房屋田产全部换成现银,全跟!
高风险伴随的是高利润。
福成私下承诺,炒生丝战役结束,他就是朱家角镇的话事人,同时还会是江南丝绵协会的副会长。
还会作为作为有功之臣,和王爷一起吃顿晚餐。
……
这位徐姓商人,骨子里充满了冒险和赌兴。
第一桶金,靠勤奋。
第一座金山,靠赌!
众所周知,金山从不单独出现,乃是群居兽。当你拥有了一座金山,很快就会拥有连绵的金山。
他的积极响应,让在场的人都有些心动。
广州十三行的出口贸易做的红火冒烟,这是人人皆知的事。丝绸丶茶叶丶瓷器卖到发疯。
由此推断生丝的价格还有上涨空间,风险不是特别的大。
等众人议论的差不多了,福成才笑道:
「民以食为天,咱们先去吃饭,饭桌上慢慢聊。」
「福大人,像您这麽亲民没有架子的重臣实在是太罕见了。」
「新朝新气象,不要叫大人,叫大臣。」
「是,大臣!」
酒桌上谈事,才是大清朝社交的正确打开方式。
几十人都借着敬酒的机会许下了承诺,福成都勉励两句,然后一饮而尽。
他这个内务府出来的子弟,如鱼得水。
千杯不醉,醉了也不懵。
自己说的话,清清楚楚。别人说的话,也记得清清楚楚。
浑身上下除了脑袋还行,其他软的像棉花。
老爹特意叮嘱过自己,商务大臣,大有作为。
王爷的军队与众不同,消耗巨大。同等兵力的消耗是绿营兵的十倍,八旗的三倍。
消耗的是什麽?是银子!
炒生丝一定要成功!一定要非常漂亮!
这是将来在新朝安身立命的本钱,是血税!否则光这个八旗的破出身,日后定然被人排挤的嗷嗷跪。
……
散会后,
祖籍宁波的徐姓商人,在登上马车前又回头望了一眼。
「江南丝绸棉纺协会」横幅在风中晃悠。
他心里默念了一句:
「战场有敢死队,商场也有敢死队。」
「赢了做人上人,输了全家下南洋,20年后卷土重来。」
而福成,则是带着醉意在琢磨一些数据。
整个大清朝的生丝产量大约是18万担(一担,是100斤,市价在320两),环太湖流域占了一半,都在王爷治下。
另外一半分散在南方许多省份。
根据情报晋商抱团在炒那另外一半,以各地的票号为据点,疯狂扫货。
【科普:太湖流域的蚕茧一年3熟。每3斤鲜蚕茧可出1斤干蚕茧。1斤干蚕茧,缫丝后可得1两5生丝。生丝就可以直接做成丝绸面料,一些色织面料则需要用熟丝。】
这可真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啊。
超过了大清朝廷一年的总收入。
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清醒,福成忍不住在脑海中开始盘算,这个局该怎麽收场?
万一,到时候现货抛出去,晋商不收呢?
万一,原料的涨价压力转嫁到丝绸成品后,洋商怒而不收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