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69章 二十世纪人才争夺战(第二更,求订阅)(1 / 2)

加入书签

第1269章 二十世纪人才争夺战(第二更,求订阅)

为什麽我们不设立一个我们的诺贝尔奖呢?

张哲远的建议,让李毅安的眉头微微一挑。

其实,李毅安还真有过这方面的考虑,一个「我们的诺贝尔奖」,但是这个念头也就是一闪而过。

「我们可以这麽做,但是这麽做的意义何在呢?诺贝尔奖的评选或许在欧洲学术界的手中,但是那又怎麽样?他们可以垄断学术吗?」

看着张哲远,李毅安反问道:

「设立一个奖项容易,但要把一个奖项打造成世界名牌,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时间,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即便是一门心思想要争夺各种话语权的苏联,也从来没想过弄一个「我们的诺贝尔奖」,因为完全没有必要。

就像奥运会一样,苏联动不动说西方裁判吹「黑哨」不公平,那不意味着他就要自己弄一个「奥运会」玩。一个奖项而已,或许会牵涉到一些话语权,如果大国去办,反而涉及到很多问题,由瑞典这样的小国去办,或许更另加合适一些。

「其实,我从来不在乎诺贝尔奖。」

阁下的话,让张哲远一愣,不在乎,那为什麽要提出三十个诺贝尔奖?

「或者我在乎的并并不是诺贝尔奖本身,而是在乎的另一个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问题——能否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世界科学中心?」

站起身来李毅安朝着窗边走了过去,凝视着星空,缓缓的说起了世界范围内的五次「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在这个时代,这一理论是极其新奇,但在另一个世界,却是众所周知。

「……德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成为世界科学中心。这一时期的科学进步得益于德国的大学改革和科研体制的创新,如创立「导师制」和国家支持的科研机构。而随后,美国大概在20年代,开始承接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并在战后确立这一地位,并一直保持至今。这一时期的科学进步得益于美国的经济和工业基础,以及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

并不仅仅只是至今,而是在未来的六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美国依然保持着「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可以说在三个「世界科学中心」中,美国保持的时间最长,即便是在李毅安穿越之前,仍然没看到科学领域的衰退迹象。而这甚至违背了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的周期理论。

「这个转移可以通过诺贝尔奖来二战之前,美国只有8人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奖,英国有10人,德国有11人。而在二战之后,美国获奖人数突然大幅增加,这就是一种风向标。」

解释着诺贝尔奖的风向标作用的同时,李毅安又继续说道。

「从五次「世界科学中心转移」可以看得出来,一个国家在科技发展上的领先地位,只能维持80年左右。科学力量的前4次转移都被验证了。不难揣测,周期为80年,这与科学家本人的寿命,有着很大的对系应关。这一个现象在目前来说是是适用的。」

到20世纪,一切都变了。首先,这一现象失效了。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始于1920年,根据规律,它应该在20世纪末丧失领先地位。再不济,将美国的科技兴盛的起点定在二战结束,那麽,此时的它毫无疑问理应后继乏力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截至李毅安穿越前,美国籍科学家仍然是诺贝尔奖科学奖上的常客;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每年都有美国籍的科学家获此殊荣。这一现象不但没有衰落的迹象,甚至在创立新学科丶发明新技术方面,保持着绝对领先的地位。

尽管这个时代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个未来,但是李毅安却很清楚,他接着说道。

「人类进入到20世纪后,学术的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现在,交通工具更加发达,喷气式飞机等发明让人类甚至进入了地球村的时代,学术交流会更加的频繁,尤其是资讯的发达,会让优秀的学者,因为学术上的原因去向知名的学者求教,那麽有比诺贝尔奖获得者更优秀的学者吗?」

听着阁下反问,张哲远说道:

「我明白了,阁下的意思是筑巢引凤是吗?」

摇了摇头,李毅安道:

「当年我们是筑巢引凤,利用更好的环境吸引欧洲科学家,而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用一系列的诺贝尔奖得主,去吸引全世界范围内的年青学者,让他们主动的来到南洋,他们会在诺贝尔奖得主的指导下学习,研究,而这势必也将会打破「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80年周期」。」

提到这一现状时,李毅安的眉头皱成一团,因为这正是他所要面对的挑战。并不仅仅只是挑战,事实上,这是一场空前激烈的,甚至决定国家命运与未来的人才争夺战!

「而这也正将是美国会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一直保持科学领域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在战后,他凭藉更好的学术环境,吸引了大量的欧洲科学家,而他们获得诺贝尔奖后,又成为各国年青学者学习的风向标,这些学者之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为美国的学术环境所吸引,最终留在美国,然后呢?」

「然后美国会一直保持「世界科学中心」地位。」

张哲远在回答之馀,恍然大悟似的说道:

「所以,阁下您才提到要获得30个诺贝尔奖,我们需要的不是并不是诺贝尔奖本身,而是藉助30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去吸引世界各国的年青人才,从而确保南洋在这场人才争取战之中,能够不至于落后于美国。」

「不是落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