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章 008【三月剧组杀青,欧洲三金的喜好】(2 / 2)

加入书签

能拿奖的概率,五五开吧。

至于电影能不能入围,李艺书觉得差不多是九一开。

因为他知道,八九十年代是欧洲三大电影节对国内电影最认可和给奖最多的时代。

1992年张一谋凭藉《秋菊打官司》获得了威尼斯金狮奖,巩丽夺得了影后。

同一年,张漫玉演的《阮玲玉》摘得柏林最佳女演员桂冠。

1993年就不得了了,陈恺哥的《霸王别姬》拿到了国内唯一的金棕榈大奖不说,宝岛的侯孝先导演的《戏梦人生》也拿到了坎城评审团大奖。

同年李按靠着《喜宴》拿到了柏林金熊奖,同时内地谢非导演的《香魂女》与之共同举起了这座奖杯。(双黄蛋)

1994年就是夏宇凭藉《阳光灿烂的日子》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丶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影帝!

1992-1994这连续三年的时间,国内电影人先后摘取了威尼斯丶坎城丶柏林三大奖不说,最佳女演员,最佳男演员也都拿到了。

这三年可以说是国内文艺片的黄金时代,涌现了太多的能力出众的大导演。

但能获奖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因素,那就是这个时期国内电影行业在全面且积极的朝着欧洲电影靠拢。

改革开放后,当时国内电影行业想要走出国门,却面临两个抉择。

第一就是学好莱坞,拍摄商业电影;另一个就是向欧洲靠拢,拍摄文艺片。

或许以几十年后人们的目光来看,那肯定是要以好莱坞的商业大片学习的。

毕竟未来是商业片的时代,文艺片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

可要知道在八十年代初期,美苏冷战还在继续对峙着。

1981年苏联举办大军演,足足出动了50万大军,运输机空投坦克,钢铁洪流仿佛只需要一天就能横扫欧洲。

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之下,电影人往往会对反战思想丶人文思想丶政治抱负过多的投入。

欧洲三大电影节又以文艺片为主,如此一来,自然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电影人。

可以说如今柏林丶坎城丶威尼斯这三大电影节,是世界上电影最高奖项了。

至于美国的奥斯卡,那不过是北美那帮人自娱自乐的工具,就好比香江的金像奖一样。

真正将奥斯卡在国内炒作起来的,还是后来李按凭藉《卧虎藏龙》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然后票房又全球大卖好几亿美元。

这才让准备朝着商业片领域发展的国内电影人们,开始憧憬起获得奥斯卡奖然后在北美大卖的幻想。

所以在1991年的当下,欧洲三大电影节之所以能够在未来连续多年给国内电影颁发大奖,除了第五代导演们真材实料外,还是在于欧洲三大电影节需要笼络中国这个庞大的文艺片市场。

李艺书也有想要获奖的野心,但至于能不能获奖,得打上一个未知数。

可只要报名了,且拿到了去威尼斯电影节的资格,对于他来说就是赢了。

21岁青年导演首次执导影片就入围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传出去必然轰动全国。

有了名气,还怕后面没机会拍电影?

不仅是名气,同样也能获得利益,欧洲三大奖入围的电影基本上都能卖出去。

光靠国外版权,差不多都能有几百万美元,更不要说《那山那人那狗》这类乡土文艺片,在日本是很受欢迎的了,不管是卖版权还是谈分成都能获得巨额的回报。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