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陶笛声(求订阅!)(1 / 2)
第148章 ,陶笛声(求订阅!)
南京路是沪市的大马路,十里长街,繁花似锦,闻名于世。
而在复旦,也有一条大马路,它就是后世的光华大道,在八十年代别称「南京路」。
为什麽称它是「南京路」呢?
因为它是复旦校园东西向最长的大道,全长近800米,热闹喧哗。每当上课时,学生人流即由东(宿舍楼)向西(教学楼)行进;下课后,大家又由西向东,涌向宿舍与食堂。
沪市南京路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商店。
复旦「南京路」两侧则有专栏和墙报。内容五花八门,每天吸引着不少学生。现如今没有电脑丶手机,更没有网际网路,复旦最新要闻丶娱乐八卦以及诗歌丶小说,主要出现在「南京路」上。
从复旦正门进去,最先看到的是伟人雕像,李恒驻足瞻仰一番后,同邹平出现在了校园南京路上,两人没去管那些诗歌和新闻,而是在沿着公告栏细细察看,只是可惜,寻了许久也没发现出租房子的小GG。
又把附近的各式各样的GG小贴纸摸索一边,依旧没有。
半个小时过去,两人对视一眼,脸色慢慢变得沉重了起来。
邹平安慰道:「我们乾脆直接去教职工宿舍区域看看,说不定那边有。」
李恒想了想,点头,也只能如此了。
复旦教工宿舍一般分布于国年路丶国权路丶国顺路上,说是宿舍实际上是教工独立分配房,告别校内集体宿舍生活的开始。
说到复旦宿舍,其实还挺有历史的,在过去有着三村四庄之称,」又名「复旦村庄」,内有一二百幢日军占领时期遗留下来的平房丶小楼和联排建筑,构成「村舍」。是复旦由渝返沪时师生宿舍的统称。
它们是庐山村丶徐汇村丶嘉陵村丶德庄丶筑庄丶淞庄和渝庄。分别寓意七个地名:庐山丶徐家汇丶嘉陵江丶赫德路丶贵阳丶吴淞和重庆。
解放后,为了要与「旧复旦」切割,复旦不少地名丶楼名都被改名,不少以阿拉伯数字替代——从此,「三村四庄」名称不复存在。
如,庐山村改为第一宿舍,徐汇村为第二宿舍,德庄为第三宿舍,嘉陵村为第四宿舍,筑庄为第五宿舍,淞庄为第六宿舍,渝庄为第七宿舍。
李恒两人最先跑的是嘉陵村,也即第四宿舍,三排四层楼房,屋檐瓦顶,外观灰土老旧,都是大单间。一般是脱离单身生活的职工房,是复旦分房制度的起步阶段。
房间虽大但厨卫在公共区域合用,泡开水的「老虎灶」在中间楼的底下,宿舍对面是工会丶中灶食堂和操场。
李恒看完后直摇头,真他娘的,自己一身厨艺,沪市菜又吃不惯,这也太不方便了些。
可就算这样,就算他十分不满意这样的教工宿舍,却依旧没有房间出租。
趁着天色还早,接下来两人又把第三到第七宿舍都转悠了一圈,结果人都快虚脱了,却还是一无所获。
邹平瞧瞧左手的老上海机械表,打气道:「别灰心,还有庐山村(第一宿舍)和徐汇村(第二宿舍),我们再去问问。」
李恒对此不抱希望。
如果教职工宿舍有等级的话,那庐山村和徐汇村无疑是站在金字塔顶尖的存在,房子数量最少,但房屋条件是最好,住里面的也是清一色的大拿,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全国顶尖学者和名人。
比如庐山村里,曾住过陈望道丶伍蠡甫丶张明养丶洪深丶全增嘏丶章靳以丶卢于道等牛逼轰轰的教授。
徐汇村也不遑多让,有出过汪东丶周谷城丶周予同丶蒋天枢丶漆琪生丶萧乾丶方令孺丶张孟闻等猛人。
章益校长也住在徐汇村,他所居住的31丶32号,被人称为「章公馆」。
李恒已经走累了,可想着自己迫切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写作,于是跟了过去,不然能怎麽办呢?
只能如此了。
两人带着侥幸的心情,又耐着性子找个把小时有多,眼看太远快要落山了,快到饭点了,可结果依然空空如也,四处碰壁。
「老李,咱歇会,我腿抽筋,走不动了。」
在芦山村一处落底院子门口,四处观望的邹平走着走着猛然摔了一跤,摔个狗吃屎,哎哟一声爬起来就这坐到了旁边的红砖台阶上。
后头的李恒赶忙走过去,关心问:「老邹,你没事吧?」
「没事,没事,歇会再走。」邹平指指右侧的乾净红砖,示意他坐下。
满头大汗,确实很疲惫了,李恒喘口气,真一屁股坐了下去。
邹平望着对面的小楼,忽地感叹道:「这里的住所环境真好啊。」
能不好吗?
要知道庐山村原是日本军官和高级职员寓所,约有两层小楼20馀幢,每幢楼都自带院子,楼上有阁楼丶晒台和储藏室,楼内设厨房丶卫生间,有煤气和抽水马桶。
不过李恒没接话,而是把注意力放到了悠扬的陶笛声中。
声音来自正前方这幢小楼,吹奏的曲子是《故乡的云》,声音优美丶清脆丶嘹亮,有种独特的韵味。
邹平似乎也沉浸在了陶笛声中,直到一首完毕,才再次开口,「能吹出这麽静心的曲调,我想这人一定是个细腻平和的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