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427 章 427(二更+加更)(1 / 2)

加入书签

她此番亲征冀州将汉室彻底灭亡的举动,已是意味着大雍女帝坐有天下,实为不可阻挡之势。

对外如此,对内理当更是如此。

如果说此前还在私底下有些闲言碎语,对她将四位女官提拔到九卿的位置上有些微词,只是慑于她才登基不久正需要几把用来立威的火,这才没敢在台面上说出来,那么随着这场冀州青州的收复战事以这等扫荡一般的方式达成,他们也将更不敢有什么风言风语。

到了此时再触怒她,可不必指望着,还能有什么意图兴复汉室的势力能趁机再起,又或者是世家势力能拧成一股绳索对着乔琰做出什么制衡。

若他们真这么做了,可以考虑一下,是要选择去跟袁绍作伴一并数麦子去,还是跟河北世家一般,统统被拉上一决生死的审判。

兵权与民心都在乔琰的手中,他们唯独能做的是顺应眼下的时局,而不是对她提出什么没有作用的斥责。

这样一来,女官陆续登上朝堂的大环境,便已随着硝烟落定而逐渐成型了。

倘若真有封侯封王之才,何须避讳什么名字之说,上这台前来一展身手便是!

或许培养出一批女将女兵,放眼天下十三州中,能有这个条件的还只有益州、凉州这等地方,但文官之中,却已可以先出一批得力之人了。

想到此番自河北地界上得到的三位女官人选,乔琰的脸上也不由露出了几分满意之色。

甄宓不必再先与袁熙捆绑在一起,后又成为后世风闻之中徘徊在曹丕与曹植之间的红颜祸水。

郭照不必只能在替曹丕争夺继承人之位上发挥才智,也不必担负着害死甄宓的疑似罪名。

第三人,便在辛毗此时已经得获自由的家人之中,乃是他今年只有六岁的女儿辛宪英。

在乔琰等待河北世家的惩处落定之前,于邺城之中和这个孩子见过一面。

辛毗的骤然投敌,给他的家人带来的压力不小,但当乔琰见到辛宪英的时候,这孩子却早以一番“袁绍不敢擅动,邺城将有不保”的说辞劝家人从容处事,瞧着这作风,实在不像是这个年纪的孩子能做得出来的事情。

倒是当得起那句“至于辛宪英者,度魏祚之不长,知曹爽之必败,算无遗策,言必依正”“当是第一流人物”的评价。①

可惜,年纪小了一点。

但如今也正是乔岚、乔亭、任鸿、蔡昭姬、黄月英这些年轻姑娘在朝堂上一展身手的时候,这些后起之秀还有着足够的成长时间。

不过比起尚且年幼的辛宪英,更可惜的应当是另一个人了。

孔融那位因他被捕即将抄家、说出那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女儿,还没出生呢,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有这个机会出现在世上。

青州有变之时,邺城接到了袁谭令人急报送回的求援信件,令孔融仓促回返,可惜才抵达青州不久,他就随着袁谭战败、辛评被擒而失去了用武之地。

不过他到底是在北海地界上经营了数年之久,在青州有不少与之交好的友人,在其逃亡之中也得到了一番收容庇护。

就是不太巧地遇上了贾诩这个老狐狸罢了。

故而在河北世家的各方处置几乎完毕收工的时候,孔融也被押解到了邺城。

大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同样深入人心,这就让既是孔子后裔又有“让梨”美谈的孔融绝不适合在此时被处决,但要是将其轻拿轻放更为不妥!

刘辩以陈琳所写的檄文发起对乔琰的声讨,向着四方募集支持的时候,孔融可以说是头号对其再度做出一番响应的。他更是在刘辩意图迎战乔琰的时候给出了一番建议。

若是将其直接放了过去,她给刘辩扣上的“反贼”说辞将因这区别对待而站不住脚跟!

所以,孔融必须遭到处罚,还必须是极为严重的处罚。

按照大雍所承袭的律令五刑,乔琰最终决定,对孔融执行杖三十,流放夷洲的决定,在名义上说便是——

身在夷洲的吴郡四姓多年间与中原隔阂,少有接受德行操守的教导,孔融既承袭孔氏家风,理当以教化四姓子弟为己任。若是尤有闲暇,不妨将岛上的土著也给一并教了,以示其“有教无类”之传承。

至于其不辨是非,声援刘辩之事,倒是可以同那吴郡四姓教学相长,一道反思反思立场。

以夷洲地形和条件,加上上头还有顾雍这位夷洲太守从中监管,能让孔融与吴郡四姓联合起来,甚至反攻扬州的可能性,应当说是微乎其微了。

不过为了防止孔氏子弟能说会道,且还有兴复汉室之念,真与那岛上囚徒来上了一出一拍即合,乔琰想了想,又为孔融选择了一位同行之人。

这家伙算起来还是个对乔琰来说的熟人。

因统帅先登营立功的麴义听闻了乔琰的这道指令,难以避免地动作停顿了一瞬。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韩馥!

当年他凭借着汝南袁氏门生的身份拿下了度辽将军的位置,连带着麴义一道跟随他来到了并州地界,却因并未配合于乔琰的行动而被扣押在囚牢之中。

麴义早早完成了从属上的转换,韩馥则过了几年的牢狱生活这才被送回到了邺城来。

对于给韩馥敲定官职,袁绍可算是废了不少脑筋,他甚至一度琢磨着想要让韩馥去刘表那里做个说客,以彰显与乔琰合作绝无什么好处可言,然而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而是给韩馥在邺城中找了个不接触到兵权的闲散职务。

要说这官职对韩馥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有了身在并州的那段经历作为心理阴影,韩馥是真不大想要带兵。

可当邺城之外被大雍兵马四面合围之时,他却不得不被赶鸭子上架,负责看守一路城门。

凭借他的本事显然不可能对乔琰的部下做出何种拦阻,也算他的运气不错,并未在这出守城之中丢掉性命,但不管是默认接受还是毅然站位,他都得算是袁绍这

头的人,那就正好在此时给他安排上这样一出职务作为惩戒。()

为何选韩馥?因为他没有这个与孔融联手抗衡乔琰的胆子。

?想看千里江风写的《[三国]你管这叫谋士?》第 427 章 427(二更+加更)吗?请记住.的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当麴义决定亲自去送这位曾经的上司一程的时候,他甚至觉得自己从韩馥的脸上看到了几分对这番委任的满意神情。

毕竟,按照韩馥的理解,孔融不会被乔琰暗中处决的话,他这个跟随前往夷洲的人当然也是安全的,唯独需要注意的也不过是身在海外的处事之道而已。

这他明白啊。

经历了这一番职位变化后,他除非是吃饱了撑的,又或者是觉得自己的命比别人多一条,不然为什么要跟乔琰对着干。

要说此刻韩馥最为羡慕的是什么人,排在头名的便是崔烈。

大家都是河北名士出身,也都被派遣去了并州担任了个要职,怎么就你崔烈能一边养老,一边看着儿子在乔琰的手底下高升?

这人与人之间的处境差别也未免过于明显了。

而排在第二名的大概就是袁耀了。

早前曹操进攻豫州、袁术死在乱军之中的时候,谁都觉得,这对于袁耀这等全靠父亲地位才能挺起腰板的人来说,简直可以说是灭顶之灾了。

然而先有乔琰亲自驰援颍川,后有袁耀突然出任南阳太守,没有一件是在众人的预料之中。

他的这个官职到底是因早前乔琰与王允等人的权力博弈,还是因为乔琰有令人屯兵在侧钳制刘表的需求,都并不那么重要,总归能让袁耀在乔琰登基之后依然坐稳这南阳太守位置的,大概不会是他在治理一郡之地上表现出的天赋,而是他这大智若愚的站位方略。

眼下汝南袁氏之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因投靠在袁绍的麾下而遭到了清算,以袁绍眼下的处境最为悲惨,反倒是袁耀还过着令人艳羡的平静生活,当真是令人只觉命理无常。

韩馥也不指望自己能像是袁耀、崔烈一般享有如此地位了,只是想要个平静的日子,总不能算是什么奢求吧?

这么一想,他便打定了主意,必定要与孔融一道严守乔琰的规矩,等到完成了教化吴郡四姓子弟的任务,他就离开夷洲功成身退。

反正比起已经被安排在冀州新开辟出的军屯中种植越冬粮食的河北世家,比起还不知那等重复性工作要持续到何时的袁绍,他的结果已算是从对比中感觉到满足感了。

这也让他在重新见到麴义之时,比起因当年下属在这平定邺城之战中建功升迁而觉愤恨,还不如干脆放平心态。

麴义将韩馥的这番表现和说辞带到了乔琰的面前。

乔琰回道:“能有这等激流勇退的觉悟,总还是不晚的。”

归根到底,韩馥也并未给她造成什么麻烦,甚至还该算是给她提供了一员虎将,那么等夷洲事毕,就让韩馥寻个安生地方去做个闲职吧。

不过说起来,在这出邺城的易主中,有此等急流勇退想法的,倒不止是韩馥一人。

还有杨彪。

在刘辩被

() 处死之前(),杨修的父亲杨彪就已经来找过她一次。

乔琰原本还以为杨彪是想为刘辩来求个情§()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将其从处死的结局改换为寻个放逐之地将其看守起来,起码也能保住性命,倒是没想到,杨彪是来向她告老还乡的。

以此前曹操、许攸、辛毗、张郃等人都在乔琰手下得到了新委任的情况看,乔琰其实并不介意于对此前任职于邺城朝廷之人重新起用,只要并未在正面战场的交手中给她带来不可挽回的麻烦,且的确有可用之处,便能顺利地完成这出阵营上的转换。

杨彪在邺城中早已不被重用了,虽还挂着个三公的名头,却和被挟制在此地的人质差不多,要不是大雍这方攻破城关及时,可难保他会不会被袁绍用来作为商谈之物,这么一看,他要从汉民变成大雍子民更非难事。

更不必说还有杨修的这层关系在。

但杨彪在思忖一番后还是决定,自此告老还乡,回返弘农颐养天年,或是前往乐平书院,与蔡邕等人为伴。

对乔琰以长安朝廷之名对他发起的入职邀约,杨彪给出的婉拒理由倒也不难理解。

当年他还身处洛阳之时,险些因为八关之外的各方举兵抗击董卓而被牵连身死,不过是侥幸得脱而已。彼时的杨修便同他打过一个赌,说的正是谁能先入洛阳。倘若是由乔琰先进城,杨彪便必须准允杨修能前往并州任职。

“或许当年未能有胜过小儿眼力之时,我就该当有这等退出官场的觉悟了。”

然而彼时的邺城急需三公坐镇,对着杨彪伸出的橄榄枝让人难以拒绝。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之间又毕竟有着姻亲关系,杨彪更不好拒绝袁绍的“好意”。

但以今日情形来看,他当年做出的实在是个错误决定,险些给弘农杨氏都带来灭顶之灾。

好在,杨修并不只是完全受到了他的影响长大,更是因那出鼎中观辩论紧追着乔琰的脚步,养出了一副政见上的理智头脑,也让这本将倾覆的世家得以悬崖勒马。

杨彪又道,即便忽略掉这等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他也不适合再前往长安任职了。

个中的道理,就算他不说,其实乔琰自己也明白。

乔琰对世家的打压颇有一番打一棒子给一甜枣的意味,在眼下所表现出的情形里,像是要让世家子弟和被她的文化普及栽培出的人才,放在同一个环境之中竞争。

可杨彪怎么看都觉得,正是因为这出最为明显的举动,让人忽略掉了她对于朝堂之上做出另外一番变革的动作。

她在同时削弱三公、九卿和尚书台所能执掌的权力!

太尉皇甫嵩几乎没有实际的兵权在手,卫尉和光禄勋都是直接听从于乔琰指挥的。

司空黄琬下辖的宗正、大司农、少府分别由乔岚、秦俞和蔡昭姬所领,几乎已经被架空了,不过是在名义上还顶着三公名号而已。

程昱的司徒倒是要比原本坐在司徒位置上的王允有实权得多,但归根到底,这不是因为这个官职赋予了其此等地位,而是因

() 为他为乔琰效力多年从无二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