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0537西夏之忧(2 / 2)

加入书签

“不是宋兵,如今是明兵,”儿子解释说,“汉人换皇帝了,宋国改成了大明国。那些大明军队有鬼神保佑,神砲可以打几里远,将军们的盔甲也挡不住。这大夏国吃了败仗,迟早被大明国给灭了。”

老酋长问道:“大明国让咱们去联络河湟总督,可是要咱们投明造反?造反给不给粮食?”

儿子摇头:“没说要我们造反,可能是做内应,平时传些消息,今后打仗再倒戈。也没说给不给粮食,只说灭了大夏重重有赏。不过……”

“不过什么?”老酋长问。

儿子说道:“不过可以用妇人换粮,大明收编了许多撞令郎,安置在喀罗川河谷耕种。他们大部分都是单身,各部若把妇人送过去,一个妇人能换来两石粮。”

“送到喀罗川?”老酋长问。

儿子说道:“哪里近就往哪里送,咱这里往西关堡最好走,把妇人送到西关堡便能换粮。”

老酋长已经被逼得没办法了,若是搞不到粮食,今年会饿死很多族人。

这次一仗打完,部落里有很多寡妇,以往打仗也有寡妇,基本都由丈夫的兄弟收继。

不如把寡妇们送出去换粮,既能换来粮食延续部族,也能让那些寡妇过得更好。

在群体生存面前,别扯什么道德!

……

前线大败的消息,首先传到甘肃军司,接着又是西寿军司、静塞军司。

当李察哥一路抢劫部落,带着精锐部队回到应理(中卫市)时,连西夏国主都收到了战报。

西夏国内,人心惶惶。

本来跟李察哥是死敌的李仁忠,却劝谏西夏皇帝说:“陛下,万万不可剥夺晋王兵权,否则国中必然生出大乱。听闻晋王带着数千精锐突围而出,他手中的部队已是国之基石,须得让他继续领兵防备部落叛乱。”

“他弃军而逃,难道还有功无过?”李乾顺质问道。

李仁忠说道:“自是有大过,但可以降爵降官,不可罢免其兵权。如此,一可彰显陛下威严,二可稳定军民之心,三可让晋王心存感激。”

李乾顺仔细琢磨,点头道:“此言有理。”

李仁忠又说:“朝中文职,陛下可趁机提拔一些自己人。各司的监军使,陛下也可趁机委派一些心腹。”

“卿真乃国之柱石,”李乾顺说道,“国相已在和南军司兵败身死,不如就由爱卿来继任国相之位。”

李仁忠婉拒道:“陛下,臣资历尚浅,又德行不足,恐无法胜任国相之位。”

李乾顺说道:“爱卿不能胜任,还有何人可做国相?此事不要多言,朕已经决定了。兰州传来汉人消息,说是两国可以和谈,大夏须全部交还去年占据之地。爱卿如何看?”

“我军损兵折将,已然元气大伤,和南军司也没了,”李仁忠说道,“当务之急,是重建和南军司,在济桑(古浪)新筑一城,作为和南军司驻地。否则的话,汉兵一旦杀来,可以径直杀到凉州(武威)。”

凉州是西夏的法定陪都,又是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这个才是对西夏最要命的地方。

李仁忠又说:“晋王大军数万人被俘,西寿军司已兵力空虚,去年夺回的那些土地,天都一带肯定防不住明军。那里当然可以归还,但其他地方还需要再谈。”

这家伙的意思是,反正西寿军司没剩几个兵了,想守也肯定守不住,不如直接把会州(靖远)还给大明。

但其他地方,却是不想给。

或者说,要通过谈判,挽回一些损失再给。

其实只要西夏归还会州,对大明来说已非常有利。今后西夏再想出兵,就得先把会州打下来,才能沿着黄河去打兰州。

李乾顺的心情难以言说,堪称是百味交杂。

这次前线大败,对他的国内统治是有利的。李察哥从此威望大减,不可能再胁迫皇帝,李乾顺可以趁机重掌朝堂,甚至是在各个军司随意安插亲信。

但也败得太彻底了,前后损失十多万人。

那些不仅是士兵,还是人口资源,不打仗的时候可以种地放牧纳税!

李乾顺疑惑道:“朕着实想不通,明军到底来了多少,我大夏军队怎会一败涂地?甘肃军司发来消息说,明军有神砲与神弩。神砲能发拳头大的铁砲子,坚固城墙难御其威;神弩能发比豌豆大的铁矢,便是重甲也可射穿。军国大事,他们不会信口开河吧?”

李仁忠说:“多半是真的,否则不会败得那么惨。汉人多有能工巧匠,可以制作非凡利器。朱氏能够取代赵氏,或许也是仗着神砲、神弩之威。今后当派出细作,看能否进行仿制。”

李乾顺摇头说:“想必汉人多有防备,宋国的神臂弓,到现在也不能仿制,更何况是明国的神砲、神弩。”

“既然明国强势,陛下可派人出使金国,”李仁忠说道,“以前金人多与晋王交涉,以后却是陛下与金国邦交。就仿效当年夏宋辽故事,明国与金国我们两头交好。金人若杀来,我们倒向明国。明国若杀来,我们求助于金国。”

李乾顺赞许道:“爱卿此言极是。”

(本章完)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