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章 【纪实诗】杜甫三绝句(1 / 2)

加入书签

所有人都怔住了。

石潭边陷入了怪异的安静,诸位公卿面面相觑,彼此都从对方的脸上看到了惊愕。

先是仙人现迹、预知未来;再是父子相残,天家内讧;最后又是太宗现身,欲行废立……今天发生的意外实在太多了,跌宕起伏得就像一场梦。以至于当众人听到那句惊世骇俗的“朕欲另择明君”,一时间竟有些神志恍惚。

“好好好好!”

李亭倒是欣喜若狂、反应快得像一直在等这句话。

他自然而然地把李世民说的“明君”理解成了自己,听到太宗如此高赞,李亭兴奋得无与伦比。他的脸上骤然腾起赤色的红晕,眼里弥散着醉酒后的激滟水光。李亨舔了舔嘴唇,假装推拒:“儿臣的意思是,太宗盛誉,儿臣愧不敢当……父皇一代明君,儿臣怎好逾位呢?”

李享恭敬跪在李隆基身前,意有所指:“父皇英明神武,多谋善断,想必心中自有计较。安史之乱兹事体大,儿臣愿为父皇鞍前马后,让您和贵妃娘娘能够安乐无虞!”

见李隆基冷笑不言,李亨越发殷勤。他膝行几步与李隆基面对面,脸上挂着笑,眼神却似猎食的野狼:“父皇,您觉得如何?”

众人缓过了神,他们眼神复杂地看着李享,逐渐品出了味。

李亨此举,说得难听些就是逼言。众人本该上前阻止太子,但想到太宗刚才的话,大家又有所顾虑。

或许是李亨担心自己得位不正、不能服人,又或是他想效仿太宗之事,试图用相似的境地唤起李世民的怜悯。总之,李亨姿态谦卑地跪在地上,苦口婆心地劝说李隆基主动禅位。

李隆基豁然起身,脸上怒气勃发。他自知年老体衰,无法与儿子角力,只好将希冀的目光投向臣子,希望他们能上前帮助自己制服这个不孝子。

可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原本忠心耿耿的臣子们此刻竟都低眉敛目,视若无泪者地站在原地。

"封常清!邓景山!韦述……"李隆基一个个点名,可被他点到名字的人不是面露为难就是充耳不闻,以至于李隆基的声音开始不自觉地颤抖,如同即将崩断的丝弦。

他将目光投向最后的郭子仪,李隆基踉跄一步,凄怆道:"郭子仪……郭子仪!"

郭子仪拾眼,细细端详着面容扭曲的李

隆基。半晌,他叹了口气,半是安慰半是劝戒地轻声道:“圣人,您累了。”

李隆基不敢置信地倒退一步。

几秒后,他毫无征兆放声大笑:"朕累了?朕累了?"

笑罢,李隆基猛然回身望向石潭,声音愤恨:"太宗,您当真觉得此子堪登大宝?"

李亭一怔,立刻也转向石潭,急切道:“太宗,您刚才也听到了,安史之乱是儿臣在位时平定的!儿臣既能平定战乱,自然也能提前阻止!更何况儿臣年富力强,而父皇只剩十载寿数,若是国祚频变,容易民心不稳啊!”

"仙人有说 安中之乱早你平定的吗?"

哐到这 —直沉默的李世民冷不丁地开口仙人有院,女女之乱是你平足的吗一旦办法的字世民总不了地升口。

***

太宗一言,众人顿惊。

水幕只言隶宗756年于灵武即位,却还没说安史之乱何时平定。

"必是儿臣!"李淳不以为然,信簪旦旦:"除非这战乱持续数十载,不然定是在儿臣在位期间平定。自古战乱,逾时十载屈指可数,太宗不必担忧。"

“是吗?”李世民似笑非笑。

与此同时,水幕画面再次变动,月兮占据了主屏幕:

【揭晓答案的时刻到了!刚才我们说到761年大唐天灾,与此同时,各地反叛不断、将士掳掠百姓,民生艰难。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一个问题:皇帝在干嘛?】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此时在位的皇帝是肃宗李亨。】

【肃宗一生颇有波折,他尚在杨氏腹中时,李隆基就曾想用堕胎药杀死他,只是最终没有下手。他青年时代,目睹了唐隆政变、日杀三子等残忍事件,见证了宫廷倾轧的黑暗血腥。就算当上太子后,他也一直生活在父皇猜忌、权臣威胁的恐怖阴影中。迈入中年后,安史之乱虽给大唐带来了不幸,却也给李亨带来了机会,他以性命为赌注,终于坐上了皇位。】

听到这里,李亭响亮地啜泣了一声,两行热泪滚滚而下。他故作坚强地仰起头,却恰到好处地将委屈隐忍的面庞展现在众人面前。

有臣子心软,听到这里轻声叹气,望着李亭的目光也不由多了几分怜

悯。但石潭角落小屏中的李世民却面无表情,甚至觉得李亨有点上不得台面。

说真的,李亨这套都是他玩乘下的,而且谁比谁惨都还不一定。弱势的开端应当是奋进的动力,而不是拿来博得同情的玩具。

【干辛万苦,终于登基,可肃宗并没能在皇位上大展拳脚。在他短短的七年皇帝生涯中,给后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那一场灵武登基。不可否认,隶宗在位时也曾试图平定战乱、复兴经济,但或许是能力所限,他最终没能成功。】

【此外,或许是被叛乱牵扯了大部分精力,肃宗没有及时察觉后宫、宦官势力的膨胀。在其放任之下,宦官李辅国开始操纵军政大权,而他的皇后同样也开始干预政事,由此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后世评价他即位后, “宦妾交煽, 甘蹈前车, 既不能保其子,且不能安其父”, 认为他过多于功。】

【最为不幸的是,肃宗并没有遗传到玄宗的长寿基因。公元761年,当杜甫写下那句半讽半怨的“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时,肃宗正卧病在床,根本无力掌管朝政,只能命太子监国。】

【当时间来到762年,中原大地上的悲惨事件愈演愈烈。一方面,山贼塞路,强盗横行:段子璋反开州,徐知道反荆州。另一方面,饥荒愈演愈烈:从江淮再到三吴,原本的鱼米之乡也沦为人间炼狱。杜甫心系家国安危,同情民生艰难,于是作《三绝句》以记之。】

【这三首诗,首章记蜀中之乱,次章写难民罹祸,末章叹禁军暴横。762年,百姓死伤不计其数,杜甫诗中的“二十一家同入蜀,唯残一人出洛谷”堪称这一年的悲惨缩影。】

【江湖之远,民生凋敝;庙堂之上,亦是刀光剑影。762年四月甲寅,太上皇李隆基在神龙殿与世长辞。得知玄宗去世的消息,肃宗病情陡然加重。与此同时,他的皇后为一己私欲,正在私谋实行宫变。她先是想借太子之手除去权宦李辅国,遭到拒绝之后,她又反过来准备谋杀太子。事情败露后,李辅国率兵直入皇宫,张皇后闻变,慌忙逃入肃宗寝宫躲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